首先要明確一點:流量是帶來轉化、實現變現的前提條件。畢竟只有當人們來到你面前,認識你、了解你,后續的使用、購買行為才可能發生。那么在這之前,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應該搭建什么樣的通道,引導大家過來?這其實是互聯網市場、運營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大家轉行進入互聯網之后一定會面臨的問題。
微信活躍用戶6.5億,巨大的用戶群體,在微信平臺上,企業常用的新媒體工具和資源包括:微信公眾平臺、微信個人號、微信群、微信廣告資源。
1、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定位
(1)移動端的入口
微信公眾號的自動回復和菜單欄里都可以接入移動端入口,讓用戶打開企業微信公眾號便可完成登錄、注冊、購買等操作流程。
(2)移動端的用戶服務基地
微信公眾號可提供諸如:在線客服、微信免登陸、專屬顧問、發布需求、便捷購買等各種功能,為用戶提供更佳的服務體驗。
(3)用戶拉新
通過優質內容生產(如:朋友圈瘋傳的創意H5)、推出微信營銷活動,利用社會化媒體的自傳播性,通過網友的轉發分享,實現品牌傳播和粉絲拉新。
(4)用戶轉化
通過開展微信營銷活動(如:微信粉絲購買即送紅包,邀請好友購買送賞金),使微信公眾號粉絲能夠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
(5)用戶活躍和留存
通過微社區搭建運營、開展用戶運營活動(如:每日微信打卡)等形式,強化用戶互動,提高用戶粘性,塑造用戶長期顧客價值。
(6)信息披露
通過每日或每周的圖文推送,為用戶實時報道有關企業的相關信息,保持企業與用戶的信息暢通。
2、微信個人號的功能定位
總結來說,就是客戶服務工具。微信訂閱號打開率低,互動形式受到限制;微信服務號,互動形式和消息推送頻次均受到限制。企業微信個人號添加用戶為好友,互動形式更為多樣,能夠為用戶創造更佳服務體驗。
3、微信群的功能定位
用戶社群運營和客戶服務的載體。相比QQ群,微信群作為用戶社群運營平臺,不足在于:功能較少,社群管理較為困難。優勢在于:用戶打開頻次更高,用戶體驗更佳。
4、微信廣告資源
(1)微信朋友圈廣告
按效果付費,微信系統廣告,可根據手機類型、年齡、城市和興趣表情對目標人群進行匹配。
(2)廣點通廣告
按效果付費,微信系統廣告,也就是微信公眾號末尾的Banner廣告。
(3)微信大號廣告之軟文廣告
常見于顧爺、深夜發媸、咪蒙等優質公眾號,其廣告形式易于被粉絲接受。
(4)微信大號廣告之硬廣文章
優點是簡單粗暴,壞處是閱讀體驗和轉發率差,如p2p推廣文章《再見,余額寶》。
(5)微信大號廣告之視頻貼片
因為是口播+品牌露出,因此效果較好,但要考慮到合作周期和價格。
(6)其他旁門左道
諸如:文章贊賞、昵稱廣告。(雖有效果,但容易遭到用戶厭惡,一般不采用。)
微博和微信本不同,微博是社交媒體,微信是社交IM,所以,王寶強事件之后,“旅游觀光線”出現在微博上,而非出現在微信之上。
具體而言,在微博平臺上,企業常用的新媒體工具和資源包括:微博企業自媒體和微博廣告資源。
1、微博企業自媒體功能定位
(1)用戶拉新
微博作為社交媒體,基于其社會化自傳播特性,傳播速度極快,因此,微博往往是品牌話題營銷和事件營銷的絕佳載體,快速拉升品牌聲量。
(2)用戶活躍和留存
通過品牌與用戶的互動,通過微博提供增值服務,提升用戶對企業的滿意度,提升用戶粘性。
(3)信息推送
微博信息內容全世界人都可瀏覽到,全世界人都是信息內容的見證者,因此,微博信息的真實性和權威性相對較高。
2、微博廣告資源
(1)粉絲通廣告
按效果付費,新浪微博系統廣告,可根據手機類型、年齡、城市和興趣表情對目標人群進行匹配。
(2)微博大號廣告之軟文廣告
利用微博大號做推廣,看重的不僅是大號的流量資源,還有大號的信任背書效果。
(3)微博大號廣告之硬廣
部分微博大號拒絕接受互聯網金融硬廣。
常用于新媒體推廣的問答平臺有知乎、分答、百度問答和360問答。百度問答、360問答被運用于網絡推廣已久,知乎和分答出現時間雖晚,但營銷勢能十足。問答平臺的功能定位如下:
1、輔助SEO
由于問答類平臺權重通常都比較高,所以比較容易在搜索引擎中獲得比較好的排名。
2、流量渠道
一方面,通過問答推廣吸引來的用戶,精準度比較高。另一方面,由于問答是“網友與網友之間的觀點與經驗交流”,信息可信度更高,容易形成用戶口碑。
常用于新媒體推廣的百科平臺有百度百科、360百科、互動百科。百科平臺是新媒體中的”舊媒體“,但它的江湖地位依然不可撼動,百科平臺的功能定位如下:
1、輔助SEO
由于百科類平臺權重都比較高,所以比較容易在搜索引擎中獲得比較好的排名。
2、提供信任背書
用戶都習慣于在網上搜索一些名詞的解釋,百科平臺以教科書式的告知和解釋,比其他渠道的信息更具權威性。
網絡直播最大的特點即是,娛樂性、直觀性和即時互動性,代入感強。直播平臺的具體玩法如下:
1、信息告知直播
相較于傳統的公司實地考察、開展座談會、舉辦客戶答謝會等信息告知形式,通過網絡直播做信息告知,可以超越地域的限制。
2、品牌宣傳直播
如產品發布會直播、平臺融資發布會直播、公司喬遷直播、成交額破億慶功會直播、公司高管關于監管暫行辦法的主題直播等等。
3、網紅代言直播
通過網紅主播在直播中的推薦,或是人氣主播直播理財內容,從直播平臺中吸引用戶。
4、行業專家直播
行業專家直播,不僅可以提高用戶活躍度,也為相關用戶提供了更精準細致的服務。其次,專家在直播平臺上對產品進行介紹,往往更容易被用戶所接受,用戶在觀念上被說服,會產生更大的用戶粘性,提高品牌忠誠度。
5、客服溝通直播
網絡直播最大的特點即是,直觀性和即時互動性,代入感強。讓企業和用戶之間能夠“面對面”地及時交流溝通。
6、娛樂活動直播
互聯網金融平臺可借勢節日或者社會熱點,發起線下活動,線上直播,讓用戶與品牌“玩”在一起。
7、線下互動+線上直播整合傳播
與微博、微信類似,網絡直播依然是一種新媒體媒介。一場好的傳播戰役,需充分發揮各個媒體渠道的優勢,綜合運用線上線下傳播資源。
視頻內容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增長,但到目前為止,視頻內容的增長還未到達頂峰。根據有關數據預測,到2017年,將有69%的互聯網流量都來源于視頻消費
而如今,許多的品牌主也開始其視頻內容的戰略布局,這主要包括了:品牌介紹、品牌宣傳、產品促銷、增加用戶觸達、促進用戶參與度、業務推廣。方式如下:
1、短視頻大號之貼片廣告
通常在短視頻大號所制作視頻前后加上貼片廣告。
2、短視頻大號之內容營銷
內容營銷顯然不是傳統的廣告植入,內容營銷是把企業品牌或產品包裝成內容,內容即廣告這種原生廣告形式,才是未來的趨勢。
3、短視頻活動營銷
可基于短視頻平臺開展營銷活動,如有獎視頻創作大賽,用10秒視頻說明企業品牌優勢,鼓勵網友原創并和分享。
4、拍攝平臺短片解答客戶疑問
用戶對平臺的信任來自深度了解,制作短片,介紹企業的資質證明、產品可靠性、服務高質量等信息。
5、將企業產品制作過程整合成視覺展示
可用短視頻展示產品的制作流程、質量檢驗實驗、購買流程、安裝流程等,讓消費者直觀、便捷得感知到產品的優越性,節省消費者的購買精力成本、時間成本,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接受度、喜愛度,產生品牌情感。
6、展現品牌文化
短視頻平臺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品牌文化和特點的機會,可拍攝制作公司團建活動視頻,節日員工采訪視頻等。
相比過度開發的開屏(視覺)廣告,音頻的閉屏特點,更有效地讓品牌信息觸達用戶,這是音頻營銷的關鍵點。
音頻另外一個特點就是伴隨式,相比視頻、文字等其他媒體,音頻具有獨特的伴隨屬性,不需要占用雙眼,因此能在各類生活場景中發揮最大效用。音頻平臺營銷方式如下:
1、音頻內容中植入廣告
選取目標受眾集中的音頻節目進行廣告植入。
2、搭建音頻自媒體
品牌直接進入音頻平臺,建立自己的音頻自媒體。
3、策劃定制專題節目
根據品牌特性和產品特點,與特定主播合作定制節目、通過設定粉絲特權加速營銷轉化。
這里的自媒體平臺包括:QQ公眾平臺、UC自媒體平臺、簡書、頭條號、企鵝媒體平臺 、 搜狐公眾平臺、一點號、百家號、網易號、鳳凰媒體平臺等等。
雖然這些平臺影響力和用戶量均不及微信公眾平臺,但他們卻又是企業不可忽視的自媒體平臺,入駐這些自媒體平臺的目的如下:
1、用更大范圍的曝光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有些依托于新聞客戶端或門戶網站等自有生態體系,具有龐大的流量基礎;
有些是搜索引擎的信息源,不僅可以分一杯搜索流量的羹,也是品牌公關新渠道;
有些會對優質內容進行推薦展示,往往能夠給自媒體賬號帶去可觀的流量曝光,并且較容易在平臺上培養一批忠實的粉絲。
2、新陣地占位
自媒體平臺格局變遷,提前占位,不錯過機會。
雖然很多論壇正在垂死掙扎,但是大浪淘沙,依舊活躍的論壇比以往更具感召力,如百度貼吧,其高人氣以及作為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的特殊性,依然具備一定的營銷價值。
如豆瓣是文青的天堂,怎能不吸引將目標市場鎖定在文青的行業營銷者,其在新媒體的江湖地位,可謂萬分敬仰。他們的功能定位如下:
1、輔助SEO
以豆瓣網為例,豆瓣網有兩個排名和收錄都很好的應用,一個是豆瓣日志,一個是豆瓣小組發帖。豆瓣做的內容被搜索引擎收錄后,只要是關鍵詞拿的準,慢慢精準的自然流量就會多起來。
2、用戶社群運營
百度官方吧可用于用戶社群運營,百度貼吧的優勢是“社群容納感”較強,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交互,讓用戶尋找到社群的歸屬感。
3、培養意見領袖塑造(網紅)
培養意見領袖或塑造網紅是一個收效比較慢的營銷方式。
4、發帖推廣
發帖推廣難度越來越大,因此,對于發帖板塊選擇,發帖內容,發帖方式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有效流量,對應到網站,它可能是停留時間超過10S,產生了實際瀏覽動作,而不是點開就馬上關閉頁面的訪客;對應到營銷角度,它指的是可能產生購買的人群。
選擇合適的渠道,創建流量入口,引導目標用戶抵達你的產品。為了便于理解,你可以簡單粗暴地把渠道=通道、把流量=人群,而產品可以是你運營的公眾號、網站或者APP。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渠道越多越好?渠道覆蓋的面越大越好呢?把所有熱門的平臺都運營起來就等于成功?
并不是!你會發現有時候我們辛辛苦苦吸引了大把人過來,產生的實際利益卻不高,投入大于產出,虧本了。
我們真正需要,是那些能帶來大批有效流量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