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創業就是做生意嘛,一定要有多大的前期投入才行。不冒風險怎么獲得收益呢?
風險和收益對等,這是在金融學科的系統中,應對風險的一個風控的衡量標準。并不是創業人用的東西,創業是一個技術,不會的技術可以去學習,而不是從哪里看一段話給自己打氣就去賭博。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深入,大眾的需求越來越多,而我們可以做的事情也就越來越多。
大家都躍躍欲試的想做點什么,或服務大眾,或證明價值,或貼補家用。但是在做之前千萬記得擺正心態。
1. 不要做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事
2. 不要不管不顧,上來就先自己給自己設置壓力
3. 不要以賭博的心態去創業
李嘉誠說,我創業沒冒過風險,以李嘉誠先生的境界根本就沒必要忽悠我們。孫子兵法里也講:“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優秀的創業者不是個善于冒險的人,而是善于控制風險的人。
一開始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廣州進了3000塊的情趣用品,放在家里車庫,然后在論壇開帖子和加QQ群售賣。
服務好點,有人買給人家送上門去,不到一年攢了初期的1000用戶。
和這1000來用戶建立好了關系后,我們就靠著3000塊錢的第一批進貨,轉來轉去一年銷售額做到200萬人民幣了。
做到這一步,我們花了3萬人民幣。找國內的一個公司,做了個網站。打打廣告并拓展了一些家居的產品線。
又做了3年,我們大概有2萬用戶了,年銷售額差不多1500萬了。
做到1500萬的時候,正好國內趕上都在海外買奶粉、保健品,我們的2萬客戶有1萬多是華人,幫著親戚朋友買奶粉保健品發回國去,我們就去進了貨,然后又做了一年多,銷售額接近1億了。
聽完我說的這些,她說她聽得還挺刺激,覺得斗志又滿滿了,然后她和我聊起了她艱難的創業史。
她本人是做軟裝設計的,跟著團隊做過幾個小的商業店鋪的軟裝設計項目。
這個行業對大家或許挺陌生,簡單來說就是幫助商業店面設計和布置軟裝和產品陳列,讓店鋪看起來更有B格。
做了幾個小項目后,她覺得東北對這方面不是很看重,在取得“高級室內軟裝設計師資格證”后,經過一番調查覺得長沙在這方面應該很有市場,就辭職從沈陽去了長沙。
其實說到這并沒有什么問題,畢竟長沙對于沈陽來說人口更多,市場更大,而且湖南確實是要比遼寧的商業更前衛些。
后面發生的事情卻是讓人有點意外。
她到長沙后,首先租了一個挺高大上的寫字間然后豪裝了一番,據說是為了讓客戶更信任自己。
就為了讓客戶更信任,花光了自己20多萬的積蓄。為了后面的經營,又借了20多萬的網貸。
幾個月下來沒什么業務,每月都要還本金和利息,搞的生活特別艱辛。為了不讓自己還不上利息和本金,又去找了個工作。
她向我闡述了這個行業的遠大前景,然后說了自己的宏偉藍圖。說自己在尋找合伙人或者投資人,希望得能到我的意見。我特別感謝她可以信任我,也為她的未來而感到擔憂。
后續收入沒把握的前提下貿然辭職,其實已經把自己放在了風險中。
本來還有積蓄可以安然度過危險期,卻為了個面子工程,把自己最后唯一的依仗全部All in,這還不算完,還要繼續加大難度,把自己陷入負債中。
這簡直就好比,要出門遠行,先給自己在家門口蓋一座高墻,想去目的地先翻過這座高墻才行。
精明如客戶,怎么會只因為你辦公室裝修好而相信你。而且從一般生意的角度來說,先要找到客戶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動作。
當然,因為行業不同,所以與我前文中所提到自己的創業史不一樣。前文是經過我實踐論證的結果,而以下思路,是低風險開局核心下的一個思路。
在此特別特別誠懇的邀請有相關行業的成功經驗的企業創始人來找我傳授我一些實用例證,也好幫助初下海創業的年輕人。
如果,當然這只是如果。我對軟裝行業一竅不通,所以我只能根據自己的一些經驗和判斷和大家探討一下,希望得到一個可信的背書的時候,或許通過以下方式會更為妥帖。
到了長沙,先用半個月的時間和家門口一個米粉店的老板混熟(這并不難,每天去吃一碗,半個月肯定熟)。然后和老板說明自己是搞軟裝的,“全套下來要2000塊,這個錢我自己先墊,如果這個搞好了,老板的營業額一個月提高了**錢,老板把這2000給我結賬。”
老板要是答應那就如法炮制,花2萬塊,幫助家門口十家店面這么做。十家店,基本可以說是一條街了。
這樣談客戶時,“您知道****街吧,那整條街的商戶幾乎都是我的客戶,我可以帶您過去看”。這應該算是最好的信任背書了吧。如果花了2萬塊錢,發現裝完了你收回來的錢是虧損的。那么就要找店主們溝通,自己好好思考問題的原因。
如果一下子想不出來,可以找個相關類型的工作,第一可以保證收入,第二可以帶著問題邊工作邊學習去印證自己的想法。
最倒霉自己最后什么也沒想懂,那么起碼也就虧個幾千塊錢,做過了嘗試,結論是不行。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個“環衛老大爺如何零風險月入4萬”的故事。
老王頭,今年60多歲。沒什么文化,和老伴一直在做環衛工人。
環衛這個工作很辛苦,有多辛苦,大家應該多少都聽過一些,每天4點起床,冬夏不論,披星戴月的清掃街道。
工資收入也很低,也就能基本維持個生活保障。
這個開頭,大多時間是個苦情戲的開頭,誰成想到后面的發生的完全就是一部勵志劇。
老王頭負責的片區是省人民醫院的那一片。
因為環衛工作要起很早,早班下了正好是清晨,所以有不少老家的親戚來看病之前都會托老王頭幫他們去醫院先掛上個號。老王頭很熱心,不管誰托他他都不拒絕。
兩年前兒子春節回家,給老王頭換了個智能手機,教回老王頭如何使用微信。老王頭呢,很好學。
不單很快學會了用微信溝通,還學會了把自己的動態發個朋友圈。由于老王頭經常幫人在醫院掛號,所以動態總是,清晨在醫院掛號。
一個平靜的午后,一個微信消息改變了老王頭的生活。
發來微信的人,是他的一個棋友。想拜托他給掛個號,老王頭滿口答應。
掛完號以后,棋友轉給老王頭30元。老王頭說什么都不肯收,最終在棋友的堅持下,老王頭不好意思的收下了。
從這以后,就陸陸續續有院子里的棋友、牌友、其他片區的同事找他掛號,掛了以后都會轉給他錢。
一開始都是老王頭的同齡人,往后面人介紹人,找老王頭掛號的人越來越多。老王頭加滿了一個微信號,沒辦法又開了一個微信號。如今他已經有3個微信號了。
老王頭說,來找他的人都是不愿意起大早到醫院排號的人。
雖然現在網上也可以預約,但是大多數他們這個歲數的人不會,也不想麻煩子女。
而且有些名醫也約不到。老王頭一直也沒漲過價,就是30塊。按老王頭的話來說,就是賺個幫排隊的辛苦費。
你以為這故事到這就完了。那也太簡單了。后面的事情,才讓人豎大拇指。
老王頭幫忙掛號的事情同事們都知道了,很多其他醫院片區的人來找老王頭。
說也可以幫忙掛其他醫院的,到時候如果有人找老王頭,老王頭可以找他們,得了錢,一人一半。老王頭說,誰掛誰辛苦,拿大頭20,接單的人拿10塊。
于是乎,一個醫院片區環衛工人用業余時間幫掛號的團體的模式就這么開展了起來。大家風雨無阻,互通有無,交換資源。
據老王頭講,他平均每天早上下了班要幫40人掛號,掛完號還可以去吃個早餐然后回家。換季的時候高峰期要到每天百十來人,幾乎就沒時間吃早餐了。
我簡單的估算了一下,老王頭每天工作半天,年收入至少要有40萬。
現在老王頭正在盤算著換個有集體供暖的的房子住,北方的冬天很冷,老王頭歲數大了,家里的火爐還是不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