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營銷≠銷售,這三件事彼此間是相輔相成,讓企業營運時的互動產生鏈接性與執行依據,缺一不可,如有一環決策錯誤,連帶會影響整體樣貌。在發展品牌前,建議先透過商業分析了解自己的STP,所謂STP意指:
Segmenting:差異化
Targeting:目標市場
Positioning:市場定位
接下來,我們再將品牌、營銷、銷售這三件事分別說明。
當團隊有了商業分析的初步數據做基底,就應思考如何將分析后的數據結果轉化成『品牌』,建立產品或服務可執行的營運目的及目標,包含期望傳達的價值主張,并可明確的論述,以及相關識別性與記憶點的產出。 如果缺少『品牌』,銷售過程便僅有商品的功能價值作為選擇的依據,缺少情感面的價值認同。 情感面認同難以用數據量化,但功能價值可以。 少了『品牌』輔助,產品或服務銷售時容易陷入比價、比規格的難處。 當團隊清楚『品牌』、了解『品牌』具備的特性后,下一步開始思考『營銷』。
市面上常見的『營銷』服務內容廣義來說又分為三部分:營銷顧問、營銷策略與營銷溝通執行。
營銷顧問是以營銷理論為基礎,加上產業研究經驗累積與專業洞察能力,提供適當的營銷建議與方向給企業參考。 大家常聽到的PEST、4P、4C等理論,皆是發展營銷策略與營銷溝通執行的論點依據。 營銷策略是將『品牌』或『產品』想要傳達給受眾的訊息,有邏輯、層次性的建構,包含各以何種方式進行溝通,溝通時間點上的定義等等。 產生出一份有系統性的文件,讓執行者可有脈絡溝通期望傳遞的內容與擬定溝通順序。 營銷策略完并經由決策者核準,才進入營銷溝通執行。
營銷溝通執行又可再區分成實體溝通與數字溝通。 通常看到執行的產出前,會先有溝通執行規劃,這時規劃的內容,更傾向針對性且范圍更聚焦收斂的執行方式建議。 一般常提到的展覽、媒體廣告、google再營銷、話題營銷、SEO、網絡關鍵詞廣告等,都是『營銷』在溝通執行時的實體或數字操作方式之一,而會員制度、 點數累積等等,則是溝通執行操作時的運用手法差異,每一單項皆不等于營銷的全部樣貌,每一單項執行時又各有不同的專業性。
當『品牌』透過『營銷』傳遞出去,最終還是須經由『銷售』產品或服務產生利潤,達到商業模式優化。 銷售行為則因產品或服務屬性不同,會有不同的銷售計劃,這里的銷售計劃不僅是價格上促銷,而是包含引出消費需求、銷售話術應用等。 有了『品牌』與『營銷』的輔助,執行『銷售』時相對地容易降低溝通成本,尤其當消費受眾對『品牌』有一定理解與認同,『銷售』過程更偏重于情感性價值,情感無法數據化評比, 相對也下降因功能價值差異被競品取代的機會。
做營銷,不一定需要有『品牌』做立基才能進行,但缺少『品牌』,發展出的營銷策略就如同缺少靈魂。 溝通執行過程產生的利益與信息價值,也不一定回饋到企業自身『品牌』累積,反而可能助長競爭對手的曝光量,甚至連『銷售』量也整碗讓人捧去。
如果無法有效辨別企業缺少品牌、營銷、銷售哪一區塊的專業,在此建議適當尋求外界專業且方向正確的資源協助。 當在廣告字段看到營銷整合公司說幫你打造強力品牌,請先搞清楚該公司擅長做品牌定位、品牌設計、營銷策略規劃、 執行虛實通路哪個區塊的營銷? 找到錯誤的團隊來幫你建立品牌核心價值,操作SEO內容營銷,很容易是場悲劇。 做了錯誤決定比什么都不做更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