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產品由關注用戶增量到關注用戶存量,換句話說,就是以前關注的是那些需求沒有被滿足被實現,馬上跑步進場,用最少的開發時間實現最基本的功能,先去滿足用戶的需求,這種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降維打擊簡直就是摧枯拉朽,所以,那時候考慮更多的并不是什么用戶體驗這些,而是考慮什么需求沒有被滿足。
進入存量用戶時代,思考的層面是同一維度的,以前降維打擊、野蠻生長的手法已經不太適合,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更好滿足這個需求,需要比別人做得更好做得更差異化,來吸引別人的用戶過來。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線下的需求基本都被互聯網化,目前所有行業已經基本處于同一維度,存量時代的需求已經比較明確了,舊的需求都已經被滿足,新的需求很難被創造出來,需要考慮的更多的是用戶的體驗,用戶價值和效率的提高。替換成本也成為了獲客最大障礙;
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 替換成本
如果我們新體驗沒有大幅度的突破性的增大,產品的價值就很難體現。
判斷一個產品或是市場是用戶增長還是用戶存量,最好的一個條件就是判斷是否是有新的需求出現,這個需求是否已經有人實現了,一個新的需求被發現或被創造出來,這個需求就是用戶增長的,可以馬上跑步進場,快速迭代形成先發效應搶占市場。如果這個需求已經被人實現了。
并且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頭部效應,那么就是存量時代,比如微信QQ熟人社交,滿足人們即時通訊的需求,他的體驗比電話短信要好很多,用戶的遷移成本也很低,就能很好的打敗電話和短信,成為即時通訊領域的領頭羊,挑戰者米聊來往等等都沒有提供更好的體驗或者服務,沒有覆蓋用戶的遷移成本,都是失敗的。
但是還有一個思考角度,我們要思考的是他們還有哪些細分市場沒有被實現,比如淘寶雄霸中原那么多年,拼多多硬是靠邊緣的縣城人口發展起來,微信QQ占據社交領域霸主地位牢不可破,陌陌探探在陌生人社交上也可以分一杯羹
這些已經存在的需求,但是沒有被充分實現,也算是用戶增長。
增量時代:流量=新增用戶;
存量時代:流量=用戶時間
除了產品的角度去思考增量或存量用戶外,我們還要在運營上面去思考。
互聯網經濟也叫眼球經濟,什么東西能吸引用戶的注意力,消磨用戶的時間,讓用戶停留在你產品上的時間越久,你能獲取的利益價值就越大。
在增量時代,提升已有用戶的使用時長幅度不及新增一個用戶的大(這里的新用戶是特指初次進入該需求的新用戶),而且獲客成本較低,也就是說,新增一個單位使用時間的成本更低,所以更多考慮的是新的用戶。
而到了存量時代,新增一個用戶的成本已經很高,或者已經沒有這些新用戶的進入了,產品使用的總時間不能靠新用戶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只能去搶占別產品的用戶時間或者延長單個用戶的使用時間。
這里要注意的是搶占別產品的用戶時間不僅僅局限于同類產品或者滿足同需求的產品,因為每個用戶的在線時長基本是一定的,每人每天最多就24小時的時間,用戶的時間被搶占了,就沒有時間使用你的產品。
比如現在的抖音,作為時間的大殺器,已經搶走了很多原本屬于游戲和逛淘寶的時間,使這些軟件的用戶流量大幅度降低;
同時延長用戶時間也已經達到了極限,當年PC時代,平均用戶在線時長是5小時左右,現在的在線時長達到了11小時,在沒有新的硬件或者交互出現之前,用戶在線時長很難突破;
產品所處的市場競爭程度不一樣,我們所思考的層面也不一樣。
目前國內的互聯網已經充分競爭狀態,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的人口競爭,用戶體驗和產品價值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高度,互聯網用戶基本已經定居好,在沒有新的技術突破之前,很難有新的用戶大規模遷移。
所以最近很多公司都在出海很下沉用戶渠道,想有十年前中國互聯網的降維打法在國外和小縣城再試一次。
在經濟發展初期,增量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政府和企業需要大量投資,擴大生產能力和市場規模。
例如,政府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企業加大自主創新的力度,擴大生產規模,開拓新市場,提高產品質量等。
這些努力會使新增增量逐漸增加,從而推動經濟更快速地發展。
然而,隨著經濟發展的逐漸成熟,存量開始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政府和企業需要更多地關注現有資源的合理利用,避免浪費和污染,保護環境和資源,同時為現有資產創造更多價值。
例如,政府可以通過環保政策和節能措施來減少環境破壞和浪費,企業可以通過產品升級和精益生產來提高現有資產的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增量和存量密切關聯,相互作用。增量可以推動存量的發展,存量可以創造更多的增量機會。例如,優化現有的資源配置可以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利潤,擴大企業再投資的規模,推動增量增加。
在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增量和存量的平衡相當重要。如果貪圖短期的增量,會在資源、環境等方面留下巨大的隱患,也會影響到未來的增長。而過分注重存量,可能導致經濟的停滯和就業的不足。因此,在促進增長過程中,需要注意增量和存量之間的平衡,既要關注增量的短期效應,也要關注存量的長期效益。
總之,增量和存量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兩個重要的概念。
在促進經濟增長過程中,需要關注增量和存量之間的平衡,采取有效的政策來優化資源利用,保護環境和資源,推動經濟健康持續發展。